来源:人气:850更新:2025-08-13 12:35:55
由福建省委宣传部、福建省广播电视局、龙岩市委宣传部联合出品,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直属的福建电影制片厂有限公司参与制作,与八一电影制片厂等单位共同打造的40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浴血荣光》现已定档。该剧自8月11日起,每晚19:35在东南卫视准时开播,采用两集连播形式呈现。全剧通过生动的叙事,展现革命先烈在战火中坚守信仰、浴血奋战的壮烈历程,诠释红色精神的传承与光辉。
历史纵深:从南昌城头到遵义灯火的建军密码《浴血荣光》以1927年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为起点,开篇便将观众带入"马日事变"后的长沙火车站。军警的刺刀与手举传单的青年学生构成强烈对峙,徐特立与街头散发传单的儿子徐笃本隔空相望的场景,成为整部作品最具冲击力的视觉符号。这一看似静止的画面,实则蕴含着革命危局的窒息感,以凝练的笔触勾勒出历史转折点的紧迫氛围。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该剧创新叙事角度,以“党的建军路线”为核心脉络,深刻剖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从初创走向成熟的内在逻辑。通过丰富细节,生动诠释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必然性,以及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核心地位形成的独特历史进程,同时还原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率先擎起抗日大旗等重要历史场景。剧中系统呈现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原则的三大形成阶段:南昌起义标志着武装反抗的开端,宣告新型人民军队的诞生;三湾改编实现了“支部建在连上”的组织创新;古田会议则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根本原则。这些情节不仅忠实地再现了历史原貌,更揭示了人民军队建设是一个在理论探索与实践验证中逐步完善的复杂过程。
群像光芒:信仰图谱中的领袖与平民《浴血荣光》的感染力不仅源于对革命历史的生动还原,更在于其突破了传统革命历史剧的刻板化叙事框架。通过细腻的描绘手法构建出一幅多维的信仰图谱,使观众得以窥见近代中国青年志士的理想追求,深切体会革命岁月中无数生命于信仰之光中铸就的精神光辉。
剧中对革命领袖的塑造展现出鲜明的立体维度,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动员阶段面对官兵侵占百姓粮钱等违纪现象,以"革命队伍必须纯洁"为原则严明军纪,彰显了共产党人坚守底线的坚毅品格;文家市会议中,他敢于在众议纷纭中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构想,体现了超越时代的战略眼光。朱德在三河坝战役中,以"铁血元帅"之姿率部与三万敌军对峙三天三夜,通过深入动员重振军心,勾勒出革命将领刚柔并济的特质;而素以儒雅著称的周恩来,在南昌起义前夕因张国焘的阻挠拍案而起,展现出革命者不屈的斗争意志。在聚焦领袖群像的同时,剧情更以细腻笔触描绘了普通百姓的革命图景:闽西裁缝林育才一家投身革命大业,从传递情报、组织农会到缝制军服,其子弟更毅然走上战场,成为"人民就是江山"理念的具象表达。当林家兄弟身着母亲亲手缝制的布鞋奔赴战场时,平凡民众的牺牲精神跃然于荧幕之上,也让观众直观感知到中央苏区在闽西地区的历史形成与革命贡献。
青年革命者的成长轨迹同样震撼人心。卢德铭在秋收起义前夕寄给家人的信笺中,字句间饱含“攻陷长沙即归家”的热切期盼,却在率部掩护撤退时英勇牺牲,其遗体上飘扬的工农革命军旗帜,成为理想主义者最悲壮的勋章;杨开慧在昏黄烛光下为毛泽东缝补衣物时,指尖摩挲布料的细腻与她果断变卖首饰换取武器的坚定,共同诠释了革命者特有的“柔情与刚毅交融”的精神特质……
《浴血荣光》的价值,超越单纯的历史再现。从闽西民众为红军缝制棉衣的温情画面,到当代"军民共建"的生动实践,这种血脉相连的纽带始终未曾断裂。从三湾改编中"士兵委员会"的创新尝试,到当今"基层民主"的深入探索,革命精神的传承脉络清晰可循。在《浴血荣光》的叙事中,历史与现实交织成信仰的传承画卷,而这股力量,必将指引我们走向更加广阔的未来。
本文编辑:翁翔;主编:吴怡吟;监制:刘芳。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